宁波日报:阳明文化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时间:2022年01月20日    编辑:卢帆    来源:宁波日报     浏览次数:

夏佳来

16世纪初,阳明心学东传日本后,经过该国的文化改造,逐渐形成重要的社会思潮,进而对政治、经济、宗教、思想、文化、教育甚至军事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上述研究举不胜举。那么,文学如何参与阳明文化传播,阳明文化如何影响文学创作,对这一领域,同样值得关注。

一、文学推动:江户受容与幕末维新

江户时期,幕府上层人士对心学的研习渐成风尚。一些学者将心学融于歌诗,或抒情言志,或激荡心灵。文政五年(1822年),佐藤一斋获王阳明手书,作《王文成公真迹跋》,翌年完成《言志录》。书中有云“此心灵昭不昧,众理具,万事出,果何从而得知”。《传习录》中“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之句对其影响可见一斑。官拜幕府老中的山田方谷,一生服膺阳明,立志成就一番伟业,曾作诗云“毕生事业自真儒,善恶何需争有无。四句一传成妙诀,枉教后学费功夫”。他受“四句教”启迪超越有无看待善恶,可见深得王学真髓。

江户末期的阳明学已经成为日本藩校的主要学问形态之一,并完成大众化的过程,成为市民社会的学问。大盐中斋等人意识到,心学肯定了自我本体的能动性、主动性,符合下层武士和市民阶层要求变革的内心需求。他通过文学作品传递哲学思想,作《洗心洞箚记》以“太虚说”和“致良知”为思想根基,鼓吹通过行动改变社会。此外,领导维新走向成功的西乡南洲,在阳明的文学作品中体悟到战斗精神,留下“生死何疑天赋与,愿留魂魄护皇城”“几历心酸志始坚,丈夫玉碎愧瓦全”等诗文。学界有“阳明思想是维新变革推动力之说”,幕末维新志士中倾心阳明者的文学作品可为佐证。

二、文学折射:近代发端与社会转型

维新改革成功后,明治政府推行全盘欧化的革新政策,阳明学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一段低潮。“欧化风潮”笼罩下的日本社会,新旧矛盾和东西矛盾不断激化,明治二十年后,日本国民精神开始高扬,阳明学振作国民、维护国体的价值被重新挖掘,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分折射出这种“心理共振”。

首先,文学家从阳明学汲取哲学养分,鼓舞身处时代漩涡中的青年树立修齐治平的人格理想。明治文学巨匠幸田露伴视阳明学为精神依托,撰有《努力论》《修省论》,竭力为虚无困顿的国民寻找拯救之道。他在《关于立志的阳明教训》中慨叹“而先生之言如甘露膏雨,我心田意境被其惠而觉有土润苗荫之景象”。他多次援引《传习录》中与立志有关的原文,解读“念天理、即立志”,“立志”即为“行”。另外一位文学家谷崎润一郎,他是日本近代唯美主义文学思潮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曾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对当时青年人的道德沦丧痛心疾首,在《无题录》中疾呼:“呜呼,现时之青年,实令人哀哉”。他寄望通过阳明学的研习改造青年,养成国民的“普遍心德”,“予深切期望,尔等研究阳明唯心哲学后,方可判断道德。”

其次,社会转型期的文学家尝试以西方哲学融合阳明思想,通过文学介质传播“自我意识”,代表作家有“日本近代文学双璧”夏目漱石和森鸥外。1881年,夏目漱石进入阳明学者三岛中洲创立的汉学私塾二松学舍,阳明心学深刻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1889年,漱石在《居移气说》中引用“阳明有言‘去山中之贼易,去心中之贼难’”,强调要坚守自我,不能为境遇所支配。1906年,他基于阳明性善论“是非之心即良知”的思想创作中篇小说《哥儿》,讽刺了当时教育制度的黑暗,被认为是“在近代小说中复活了劝善惩恶的主题”。森鸥外接触阳明学的时间比漱石要晚,他在赴德留学期间邂逅哲学家井上哲次郎,曾就阳明学展开讨论。1890年发表小说《舞姬》,小说主题“心之诚”即取自《传习录》中“诚是心之本体”。此外,明治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人北村透谷在《心池莲》中提到“道为虚,心外不见道,心外不作行”。透谷从阳明心性论中获得启发,并结合西方人性观融入文艺创作,以彰显“自我意识”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日本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三、文学观照:共生共存与万物一体

战后日本经历过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经济高速发展期、90年代泡沫经济期,不少文学作品尝试摆脱批判现实的包袱,开始在精神层面观照个体的生存困境和内心焦虑。阳明学成为文学寻找人文关怀的支撑点,代表作家如守屋洋,他用现代思维和语言诠释阳明学,创作畅销书《新释传习录》《漫画阳明学之生存精粹》等。

跨入21世纪,日本也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直面全球化带来的利弊,重新寻找精神支柱的任务迫在眉睫。与阳明学相关的文学或者类文学作品观照时代发展,重视阳明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复归,代表人物有当代儒者冈田武彦先生。冈田于2002年创作完成哲学传记《王阳明大传》,他以朴实的语言讲述哲学家的一生,并前瞻性地将自己对阳明学时代意义的理解融汇于传记里,一位一生践行“知行合一”“心物合一”“万物一体之仁”的智者形象跃然纸上。这是一部用心和脚步写就的人物传记。创作传记的同时,冈田阐发阳明思想,提出“共生共存”的道德意识论和万物一体的自然生态观,这一理念突破了时代语境下对良知主体的单一关注,拓展到人性与生存、自然与生态等命题。

(作者为火博sports·(中国)官方网站讲师)

原文链接:http://daily.cnnb.com.cn/nbrb/html/2022-01/20/content_1305353.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