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众不同的结构创新之路——访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

时间:2004年03月01日    编辑:    来源:未知     浏览次数:

早年曾入艺术学校学习,一直爱好艺术,但又偏偏成了计算机人工智能专家。在学问上,他文理兼备的结构,打通了两者的壁垒;工作中,在主持浙江大学与其他三所高校的合并中,他打破了国内外高校专业设置的老框框,按国家的战略要求和当今世界科技前沿重新结构了新浙大的21个学院。潘云鹤院士走出了他与众不同的结构创新之路。 “最大的创新是合并” “老和山下,西子湖畔,钱江潮头。”这是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以后,浙江大学近半个世纪来给世人的印象。 对这50年,潘云鹤的介绍是,解放前浙江大学就非常有名,许多学科都名列全国前茅,理、工、农科都是全国数一数二。1953年,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浙大大量的精英都调到别的地方去了。几年前的四校合并,则把浙大分出去的部分组成单位又合起来了。如果说合并就是改革,那么在全国浙大是非常成功的。教育部领导的评价是,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可以说,如果没有浙大的成功实践,就没有两年后全国高校大规模的合并高潮。 四校合并后的浙大,研究生总量全国最多,博士后流动站数量居第一,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人数全国第一。论文收录国际SCI数现居第3位,EI收录数居第三,国内论文发表总数名列第一,综合排名居全国高校前三甲。 浙大的成功合并,成为了中国高教界一道亮丽的风景,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日本京都大学校长带了3位副校长来取经,香港中文大来学前校长李国璋也派人来学习,台湾的大学来邀请浙大前去传授经验。德国、法国的大学也在关注浙大的成功经验,因为他们也是文理分设的体制。无疑,浙大的实践使中国高教界走上了自信之路。中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这一发展,既是向国际学习的成果,也为国际高教界提供了新的经验。 “高水平、强辐射” 争创世界一流大学,中国既要学习外国一流大学,也要有自己的创造。浙大在四校合并后,以改革创新的勇气和气魄,走上了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的快车道。潘云鹤一言以蔽之,我们的工作就是要直指高教改革的核心问题,概括起来说6个字:高水平、强幅射。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名牌大学,在“名”和“利”的取舍上,是“名”第一,以创水平为主。在知识、研究上与社会、与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同时与企业又有着横向联系,以其强大的科研、人才平台,起到企业研究中心的作用,这其中有许多中介组织起联结作用。浙大的改革方向,是追求像美国斯坦福大学那样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 浙大并校后,没有按照国内外大学传统的方法,把学院学科按理、工、农、医、文来分,而是参照当今最为活跃的前沿方法,设立了21个学院,使每个学院发展目标与国家的发展战略、21世纪科技的宏观发展趋势相吻合。同时,聘请了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来担任这些学院的专、兼职院长,尽管一些兼职院长难以全年在浙大工作,但是他们能及时地引进各种新信息,新资源,把全球的优秀经验带来。浙大的这一举措已收到了良好效果。 中国高校大规模地创办软件学院,这就是浙大首创并向教育部和岚清同志建议的,现在全国已有数十所软件学院了。此举既契合时代的要求又切合中国的国情。 浙大还创造了新的办学模式——与地方合作办学。浙大在杭州兴办了城市学院,在宁波兴办了火博sports·(中国)官方网站学院,管理和教学都由浙大负责,但文凭发独立学院的,既使更多的考分较低的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又使浙大的教育质量与声誉得到进一步提升。 KAQ教育模式的魅力 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在人工智能特别是计算机形象思维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引起了科学大师钱学森的高度重视,钱学森多次提及潘云鹤的工作和观点。 潘云鹤何以能在这一世界性的难题中占有一席之地呢?潘云鹤笑道,我学美术是童子功,从小就喜欢,要不是当年家人反对,我就考美术学院了,就这样我还是选择了与美术关系密切的建筑专业。所以,我比较善于形象思维,我有美术设计和创作的实践,而多数搞计算机逻辑的人对形象思维是没体会的,因此,我搞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对C(计算机)与D(设计),这两头我都能懂,做起来就得心应手了。个人的兴趣、爱好、热情与工作,往往是分成两块的。我有幸在工作中,把自己的爱好和工作经历部分打通了。 20世纪30年代,竺可桢校长创立的“求是”校训,早已名满天下。到90年代初,浙大的校训从“求是”扩展到了“求是创新”。浙大校训的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浙大思想解放、与时俱进的努力结果。潘云鹤说,20世纪90年代中期,浙大在调研中发现浙大的毕业生埋头苦干、做学问的多,在企业当总工程师的人多,而从事行政领导和创业搞公司的人不多。经过解放思想大讨论,认识统一了,浙大的毕业生不仅要有能做学问的,也要有能做政府和企业的领导工作的。1995年,浙大动手改革了教育模式,提出要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教育模式,简称为KAQ模式。从1996年起逐步实施新的教育模式。这批新模式下培养的本科生是在2000年毕业的,为此2010年左右,能否从他们中间崛起一批优秀的基层领导者,潘云鹤对此十分关注。 当校长对潘云鹤来说是做出了很大牺牲,他牺牲了他的部分学术梦想,牺牲了与家人孩子在一起的欢乐时光,但他满怀着另一个希望——为浙大早日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打好基础。他希望在他的任期内,把占地8000亩的紫金港新校园的边界都建设好,为后任留下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平台。他对今天的改革充满信任,希望到2025年,当这一批接受KAQ教育模式的学生到45岁左右的时候,有人能问鼎诺贝尔奖。 (本报记者 唐景莉)2004年2月27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