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派:一个“桃”如何打造IP?这伙年轻人牛刀小试:看花摘桃?功夫在诗外

时间:2021年12月16日    编辑:李青青    来源:甬派     浏览次数:

 

 

浙大宁理环境设计专业乡村设计团队和丛志强教授团队合影。

8个月,让籍籍无名的宁海葛家村成为闻名全国的“网红村”,数月之后,东钱湖镇城杨村开启了乡村振兴另一种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丛志强“小裤脚教授”团队以公共空间节点打造、设计融入乡村生活、产业的引进及村民的带动……一系列艺术赋能探索,成为中国乡村振兴的一个生动案例。如今,火博sports·(中国)官方网站设计学院“乡村设计团队”携手“小裤脚教授”团队,探索乡村提升的更多可能。

火博sports·(中国)官方网站团队与小裤脚团队交流。

艺术赋能乡村,让宁海县胡陈乡东山村,又多了一份期待。

日前,中国人民大学丛志强教授小裤脚团队驻扎这个小山村,打算在这里营造一个户户联通、人人共创、美美与共的“桃文化世界”创意美育生活馆。而火博sports·(中国)官方网站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乡村设计团队”也一同前往,希冀为宁波的乡村公共空间设计贡献一份力。

东山村原是宁海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1997年,东山村民开始种植桃树,为东山打造出了千亩桃园。这里虽偏僻,然而农产品资源丰富,胡陈洋芋、水蜜桃、杨梅、草莓、枇杷、柑橘等果蔬在周边也小有名气。

如何让东山村充分挖掘桃文化?

师生团队与村民进行沟通。

在丛志强教授团队核心成员段红娇老师的安排下,火博sports·(中国)官方网站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乡村设计团队”4位教师和11位学生进村勘察,向村民了解设计需求。村民们希望村落改造时既能让大伙坐下来聊天谈心,环境也舒适,多多注重公共空间的休闲性。

事实上,在对东山村深入了解后,“乡村设计团队”注意到,作为东山村的优势,桃文化是东山村的发展根基,但也看到了山村的“短板”——看桃花、摘桃子具有鲜明的季节性,如何让村落的桃文化及其衍生产品一年四季都能满足游客的需要?

现场教学--教师给学生讲解场地测绘。

在交流中,火博sports·(中国)官方网站“乡村设计团队”明确,在艺术赋能乡村时,要注重发挥村民的主观能动性,每一个空间节点的设计,应符合村民的意愿和生活习惯,并考虑村落公共空间和村民私人庭院空间的艺术融合。只有动员村民加入乡村振兴的队伍,才能和村落形成特殊的联结,“只有切实地了解乡村,才能因地制宜的为村落精准赋能改造。”

“艺术赋能是带领村民解决乡村问题的手段,而不是主观性情感的创作。共创设计更是要深度结合村民自身技能、闲置物、闲置空间等,将这些特点更好地融合于创新创业过程中。”

这些从踏破铁鞋得来的切身感受,很快便成为火博sports·(中国)官方网站“乡村设计团队”的共识。

师生团队讨论和修改方案。

方案汇报现场。

驻村日志

黄小华

澳门城市大学博士研究生,火博sports·(中国)官方网站设计学院智慧人居环境设计系副主任、艺术与科技设计研究所副所长

环境设计专业“乡村设计团队”4位教师利用周末两天时间,带领11位学生和丛志强教授团队一起,“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宁海县胡陈乡东山村最大的资源是桃文化,我们的设计主线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师生们白天在村落里与村民访谈,晚上整理资料,把村落图书室当场学校的教室,集体头脑风暴。当讨论出大方向后,再和丛志强教授团队一起沟通碰撞,大家把各自调研的情况和设计理念进行分享、互动。之后,丛志强教授团队核心成员段红娇和我们开展乡村振兴理论联系实践的经验分享,让我们收获良多。

“远观有吸引力、近看有内容细节”,丛教授设计村落的节点造物建议很有启发价值。

在东山村,乡村设计有两大创新点:一是培育村民文化自信、手艺自信、再创业自信,达成共同富裕;二是师生和村民一起做设计、出成果,体现高校设计专业的价值。通过驻村深入学习,理解设计要领。根据村落的空间节点,我们进行了小组分工,每位教师对应一组同学,全程指导。两天后,回到学校,根据驻村收集的资料,继续指导学生设计方案,为东山村的共同富裕,贡献“乡村设计团队”的才智。

黄显锁

高级室内建筑师,火博sports·(中国)官方网站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骨干教师

在东山村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团队与丛教授团队共同参与村落调研,共同商讨设计方案。运用“艺术赋能村民,村民振兴乡村”的核心理念,以艺术设计、环境设计为抓手进行打造美丽乡村,实现共同富裕。

学生在整个调研过程中,通过访谈现场收集村民的具体需求第一信息,深刻体验村民的生活方式,感受乡村地域特征、村落在地文化等,整个过程收获颇丰。运用桃村IP定位方向,结合实地现场,共同探讨方案设计可能。新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培养提高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设计思考能力。

徐家玲(左)邬秀杰(右)

邬秀杰

景观规划设计师,火博sports·(中国)官方网站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骨干教师

东山村位置偏僻,但是漫山遍野的桃林、得天独厚的地形地势以及良好的空气环境是东山村未来发展的优势所在。现场设计,学生感到新奇而有趣。

通过两天的驻村调研、现场方案设计以及直接跟村民交流,学生感受到与课堂讲解完全不同的体验,以往课堂不容易理解内容到现场直接勘察、直接与居民交流变得简单易懂,现场修改方案则让设计变得更加高效。段老师的分享会让学生思路更加多元,丛教授的点评更是让学生受益匪浅,两天的驻村行程很满,工作量较大,虽然辛苦,但收获颇多,学生做设计更加条例清晰,也更接地气。

徐家玲

景观设计师,火博sports·(中国)官方网站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骨干教师

东山村是我校乡村设计团队参与丛志强教授艺术振兴乡村项目的第一个驻村调研村落。

驻村调研与普通设计调研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设计师以第一视角融入乡村生活,体察村民感受、观察不同时段发生的乡村活动、审查既定“设计”之局限从而改变思维。学生从“我想”到“村民说”的设计切入视角的转变印证了乡村实践教学的极大优势,学生在调研和设计过程中不仅提升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同理心。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方案虽有诸多不成熟之处,但也看到他们的努力和付出,希望在未来的设计中能不断完善自己,并提供新颖的思考角度。

段红娇给师生团队讲授“小裤脚教授”团队的乡村振兴方式。

学生驻村日志

吴淑曼(环境设计191学生):

这次的东山村方案设计让我明白了一个成熟落地的设计方案与村民的沟通和了解场地需求是必不可少的。做设计不能埋头苦干,做照搬照抄的东西。设计方案应要符合该场地的需求,为村民和村落未来发展而量身定做才能真正做到实用、引流。让我收获最大的还是与驻村老师和人大同学的思维碰撞,让我明白了如何将天马行空的想象化作主题落实到自己的设计方案中去。

陈禹行(环境设计191学生):

东山村是一个被桃林包围的乡村,设计的方向是以旅游为主,“桃”为核心打造品牌形象。我在参与设计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前期调研的重要性,了解乡村越全面,越能有助于我们对设计方向有整体把握,并提供足够灵感。设计的目的是贴合村民的生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充分发掘乡村的特点,了解当地的人文风貌以及村民意愿等,这也和前期调研工作的程度有关。

东山村的自然条件并不算优,利用IP形象打造旅游乡村是许多相似乡村较好的选择,在设计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设计难度和村民的能力是否匹配,在把握整体方向下寻求创新,根本目的是带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吴莉雨(数字媒体艺术192学生):

通过本次东山村驻村调研,让我深切了解到设计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在老师和村民们的提点下,让我明白了振兴乡村需要依靠农民主体,设计师在此起到帮忙搭建致富桥梁的作用,在设计过程中,我们要懂得如何充分发挥村民们的主体能动性,如何让他们自主致富实践。设计作品也要贴切村民生活,尝试将劳动叙事融入到乡村品牌设计中。

程昕雨、张夏卓(环境设计201学生):

从东山设计节点调研中,收获到了许多。艺术振兴乡村的过程,是挖宝的过程,每个村落都有其特有的文化。每个村民都有他们独特的闪光点,对于一些已有的技能,虽然他们不以为然,但是这些对后期的改造都会有极大的帮助。前期的调研走访就是对村落进行摸底,调动起村民参与改造的积极性。后期的设计改造工作依托前期扎实的调研工作。

东山村以“桃”为主题,在设计过程中也紧紧结合这一主题,运用桃形、桃色以及桃子的一些衍生品融入空间,加以设计改造。当设计和乡村碰撞,一定是紧紧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改造乡村,而擦出独一无二的火花。艺术改造乡村,赋能村民,结合本村文化,达到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学生作品

环境设计191班吴书言作品。

环境设计201班华耘昊、陈继宁、章林慧参与设计作品;最终作品完成:环境设计191班吴淑曼。

环境设计202班沈雨晨作品。

环境设计201班程昕雨、张夏卓、李圣悦、何琪琪、吕楚冰、罗力升,环境设计202沈雨晨作品。

环境设计191班孙雅婷、陈禹行,数字媒体艺术191、192班赵益璇、吴莉雨、黄欣杭作品。

原文链接:https://ypstatic.cnnb.com.cn/yppage-share/news/share/news_detail?newsId=61b9c975e4b0390a1d86bdc3&type=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