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日报:文化礼堂丨助推乡村精神共富的“七大模式”

时间:2023年05月09日    编辑:卢迅 李钰权 李义杰    来源:传法学院     浏览次数:

“2023我们的村晚”在文化礼堂里上演(来源:宁波文明网)

卢迅 李钰权 李义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文化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支点,文化振兴是乡村精神共富的灵魂。自2013年创建以来,我省文化礼堂目前已实现全省覆盖,作为农村的“精神家园”和乡村文化治理平台,如何助推乡村精神共富,建立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模式,是其在新阶段的新任务。我们组织课题组通过对分布在全省不同区域的181个文化礼堂实地调研,梳理归纳、分类提炼出文化礼堂助推乡村精神共富的“七大模式”,以期进一步提升全省农村文化礼堂效能,加速打造农村文化礼堂2.0版,助力在共同富裕中实现乡村精神富有。

1 “赋能增权”模式:激活乡村文化生产要素

乡村由于其区位及发展水平,往往导致相应的人力、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缺乏,进而限制本地文化资源的利用,因此,需要通过赋能的方式,激活乡村文化生产要素功能,增强乡村内生发展的能力。“赋能增权”模式的逻辑是通过要素资源共享、协同合作和创新发展等手段,实现整个文化礼堂及乡村文化建设的优化升级。其主要方式包括通过数字技术、艺术、教育赋能等,提高乡村在文化供需两侧的自主能力,提升居民文化素养,促进乡村精神共富。

2 “党建引领”模式:打造乡村精神文明高地

“党建引领”模式是指以基层党组织为引领,走群众路线、了解群众需求、为群众服务,推进文化礼堂功能发挥。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熟悉群众、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发挥党员积极带头作用,以系列党建活动引领村民精神文明建设。这种模式强调党建和文化礼堂的有机结合,注重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深入地融入乡村日常生活。如鄞州区回龙村在探索文化礼堂运营模式创新的同时,不断增强党建引领乡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作用,成立鄞州区首支村级流动人口志愿队伍,搭建新老回龙人沟通桥梁,促进村民文化融入和文明治理提升。

3 “家风涵养”模式:引导乡村文化新风尚

“家风涵养”模式是对传统家风家训、乡风文明等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转化,形成乡村优良道德风尚,涵养文明乡风氛围的发展模式。依托文化礼堂,通过对乡村家风家训等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等方式,对优秀的家风家训等家族文化进行现代化转化,激活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融入当代乡村日常生活。在现代化发展中再塑乡村文化新发展,树立乡村新风尚,涵养乡村新文明,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村民文化素养。比如,杭州乔司街道五星村和温州龙湾区永昌镇等地的文化礼堂,通过家风家训学习及展馆建设,让村民更深入地了解本村历史,提高文化认同和自信。

4 “节日活动”模式:提升乡村文化凝聚力

“节日活动”模式是指以各种传统和国家法定节日为主导,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来丰富和满足乡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传承传统,凝聚认同。通过传统或法定节日,如端午节、国庆节以及本地传统庙会等,展示和传承民俗文化,增强村民对民族及本地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如不少文化礼堂在端午节通过开展多种形式活动,让当地新老居民更好地了解和传承端午节民俗文化,并将绘写活动、读书礼活动、“拜师礼”等传统文化,融入传统节日中,让村民通过沉浸式文化体验,从而润物无声地将其精神内涵浸入村民心田。

5 “文旅融合”模式:激发乡村文化资源活力

“文旅融合”模式是一种将文化、旅游和创意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通过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和旅游产品来打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旅产业,激活地方文化资源及村民创造力等生产要素,促进其内生发展动力。在这一过程中,文化礼堂需更好地发挥乡村文化建设和治理的“枢纽”平台作用,将文化礼堂建设和本村整体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在实现文化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好地引领乡村文化创新发展,是可以兼顾富“口袋”和富“脑袋”的一种模式。

6 “乡贤引入”模式:加强乡村优质人才供给

“乡贤引入”模式是以乡村名人引入和外部人才引进为核心,让其参与到乡村的建设之中,将乡贤资源转化为乡村发展资源。乡贤本身作为一种人力资源,同时还是一种生产性资源,带来的不仅是资金、技术等,更有对乡村本土文化的认同精神。这种文化认同精神对当前乡村的发展尤为重要,它构成乡村精神共富中的重要精神力量。如奉化蒋葭浦村是课题组时隔三年后重访的一个村,变化很大,文化礼堂成为附近最漂亮的一个礼堂,该村发展跟重视乡贤有很大关系,通过举办活动及村史馆的建设等,吸引在外村民回乡支持村里建设,体现了较强的文化凝聚力和认同感。

7 “空间再造”模式:拓展乡村精神家园载体

在物理层面,文化礼堂作为一种公共文化设施,其本身即是对乡村公共空间的重构。而“空间再造”模式,是基于乡村公共空间的局限性和村民文化需求的增加,在优化原有文化礼堂空间基础上,通过有计划的空间拓展和重构,满足村民的文化活动需求,增加村庄文化供给及发展空间,打造乡村精神文明的多样空间载体。这种载体可以新建,也可以对已有旧建筑的再利用,从而形成“中心-多点”空间模式。依托文化礼堂,通过载体的增加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多样化的内容供给,满足村民的不断增长文化新需求。

(作者单位:火博sports·(中国)官方网站)

原文链接:http://daily.cnnb.com.cn/nbrb/html/2023-05/09/content_1360580.htm?div=-1